当前位置:文章>控制信念:自主选择促进认知行为表现
控制信念:自主选择促进认知行为表现
发布人:刘丽2022-04-08 阅读次数:104

在漫长的人生中,我们不断做出各种“选择”(choice)。有的选择一生可能只有一次(比如高考志愿填报),有的选择每天都在进行(比如穿什么、吃什么)。无论是重大选择还是细微选择,我们大都希望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,做出“自主选择”。相对于强制选择(forced choice),即基于外部意志做出的决策,自主选择(voluntary choice)是基于自身意志做出的决策。自主选择是一种基本心理需要。人们通过实施自主选择来表达意志、影响外界、获取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。如果长期选择受限,则可能导致习得性无助、抑郁等。正如哲学家萨特所言:“人是自由的。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”。我们相信,做出自主选择是对自己负责,很少有人愿意将自身命运交由他人定夺。


近日,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后罗霄骁,上海交通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、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研究员王立卉,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名誉院长、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周晓林在国际知名期刊《Cognition》(《认知》)发表研究成果,揭示人们能够通过自主选择增强控制信念,提高后续认知任务的表现,即使该选择与后续任务无直接关联。更重要的是,该研究发现,只有当人们认为自己的选择有所作用时,这种促进效应才会体现出来;反之,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选择没有意义,这种促进效应就会消失,这在行为层面模拟了“习得性无助”。


该研究揭示了人类意志的心理效应及其边界——人们通过自主选择来表达自身意志,并从中获益,但这种获益也会受到限制:个体需要相信自身意志确实能够对外界产生影响(如相信自己能够控制选择的结果),只有在持有这种“控制信念”时,才能从自主选择中获益。

图.相对于强制选择,自主选择促进后续任务上的行为表现(左上图,实验1A),提供更强的控制信念(右上图,实验5);且促进效应的大小与个体控制信念的变化显著相关(下图,实验5)。


该研究的发现不仅有助于理解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哲学争论,也为现实生活(如体育竞赛)中如何设计任务结构、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启示。


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31861133012,32000779)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(2020M681216)、和上海市扬帆计划(20YF1422100)的支持。


论文信息:

Luo, X., Wang, L., & Zhou, X. (2022). Belief in control: Voluntary choice enhances subsequent task performance under undefeated choice-outcome causation. Cognition, 225, 105108. doi:10.1016/j.cognition.2022.105108.


转自公众号: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

图文|罗霄骁  王立卉  周晓林

编辑|张鹏骞


版权声明:本网内容部分来源于其它资源平台或互联网收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,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!
全国催眠师
  • 情感家庭:失恋疏导 亲子教育:人际障碍,青春期性教育 个人心理:性心理,多梦,情绪疏导,提升自信,人际关系
  • 情感家庭:恋爱困扰 亲子教育:厌学,专注力提升 个人心理:提升自信,人际关系,未来迷茫,职业规划
为什么选择催眠之家
专业的催眠服务
平台承诺 不满意退款
放心的隐私保护
全方位隐私保障制度
关于我们
Copyright © 2021 厦门凡恩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2465号|闽ICP备15010800号-5